潮评丨重奖百万,能否让杭帮菜出圈?|短讯
来源:浙江日报     时间:2023-04-06 16:46:55

潮新闻 评论员 刘晓庆

杭帮菜博物馆(资料图)。CFP供图


(资料图)

近日,“杭州悬赏100万”“摆脱美食荒漠”等话题,在社交媒体上广受关注。4月4日,杭州市商务局相关负责人回应称:“所谓‘杭州悬赏100万出点子摆脱美食荒漠’等不实,系自媒体不明就里,断章取义,以讹传讹。”

虽然奖励和目的被“张冠李戴”了,但杭州重奖百万促进杭帮菜高质量发展并非“空穴来风”。杭州市商务局近期召开了“推进餐饮业高质量发展宣传工作专题会议”,会上提出,将组织制定杭帮菜菜系标准,并对主导制定完成杭帮菜国际标准的单位给予不高于100万元的一次性奖励。网络流传的“百万悬赏”便出自于此。

在社交平台上,杭州是一个“网红城市”。这里有“柳如烟,桥如画”的西子湖畔;有容纳万千虔诚愿望的寺庙;有宋韵之美“欲说还休”的版本馆杭州分馆;更有不知疲倦、见证无数“梦想成真”的直播间。但与这些美誉相比,杭州美食的存在感却“略显微弱”。

究其原因,一方面是缺乏标准。杭帮菜泰斗胡忠英大师就曾指出“西湖醋鱼,到底要用什么样的鱼,烹饪上步骤上有什么讲究,其实都是门道”。游人来到杭州,自然想品尝最地道的“杭州味儿”,一些餐厅挂着杭帮菜的招牌,却做不到“原汁原味”,难免让游人乘兴而来,败兴而归。

另一方面,也和杭帮菜较为“清淡”的口味有关。不可否认,能让食客“直咽口水”的美食画面,大多和麻辣、咸香挂钩,比如热气腾腾的火锅、锅气十足的川菜、滋滋冒油的烧烤等。而清淡鲜美的杭帮菜就像一位眉目疏淡的“江南美人”,她不“抢味”,也很难给人留下“第一眼惊艳”。

汪曾祺曾说“四方食事,不过一碗人间烟火”。美食是“器”,它所载的是一个城市的“味”和平凡生活的“道”。正如杭州市商务局相关负责人所说“杭帮菜起源于宋朝,有近千年的历史,不是从无到有的问题,而是如何提升的问题”。

加一剂“标准味”。杭帮菜在各种美食比赛中屡屡获奖,甚至走出国门,但很多餐厅在做杭帮菜时,烧法和用料都不对,导致整个杭帮菜市场 “鱼龙混杂”。因此,为生产销售制定标准无疑是“治本之策”。杭州市商务局日前出台的《推进杭帮菜高质量发展十大行动(征求意见稿)》中的第一条,就是组织制定杭帮菜菜系标准,鼓励行业协会、杭帮菜大师工作室等参与,鼓励社会团体、企业制定团体标准、企业标准。

加一剂“精致味”。杭帮菜吃的就是一个“鲜”字,在烹调上讲究轻油、轻浆;在做法上擅长生炒、清炖、嫩熘;而在口感上则追求质感脆嫩,鲜咸合一,突出本味,清口怡人。这也注定,适合杭帮菜的路子就是——把“讲究”进行到底:选料严格,因料作菜;刀工精细,烹制精湛;应时而异,时鲜多变。除此之外,就餐环境、氛围、菜品形态上都值得“做文章”。前段时间,浙江省商务厅就组了个调研团,去江西吃米粉,去湖南喝奶茶,调研结果显示精致餐饮是未来浙菜的主要发展路线,这一规划同样适用于杭帮菜。

加一剂“文化味”。一顿饭,不仅是果腹充饥,也是一次酣畅淋漓的“文化大餐”。杭帮菜是中国文化菜的典型代表,除去色香味的品鉴外,也颇具美学艺术与意境文化。经典名菜如西湖醋鱼、宋嫂鱼羹、龙井虾仁、东坡肉、叫花鸡、干炸响铃等,无不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悠久的历史底蕴。推动杭帮菜高质量发展,不妨深挖地道美食背后的文化特色,放大器皿、食材、口味等背后的历史与故事。让食客享一地美食,品一方文化。

悠悠世间事,饭事第一事。期待杭帮菜能成为更多人留恋于口头、萦绕于心头的那一抹味道。

“转载请注明出处”

标签:

广告

X 关闭

广告

X 关闭