世界聚焦:这座码头,“停靠”着崇明人道不完的乡愁
来源:上海崇明     时间:2023-04-30 11:01:11

在每个城市或地区,总有那么一个地点、一个建筑,展示着当地的文化风貌,陪伴那里生活的人们,见证时代的变迁,成为一道独特的风景。我们推出“崇明寻迹”系列,找寻散落在崇明三岛的这些“地标”,发现它们鲜活的风情,记录崇明的每一寸美。(征集:如果您有深刻在记忆中的崇明地标或者建筑,欢迎在评论区告诉我们。如果您的提议入选“崇明寻迹”系列,我们将为您送上一份小礼物。)

南门港码头


(相关资料图)

‍“好久不见南门码头,大学时代跨出崇明的必经之路。回首已是不惑之年。”

“三十五年前,就是从这里离开崇明的。”

“起航的鸣笛声在一次又一次拉响、送走和迎回之间你来我往,我爱你,我的故乡崇明。”

……

这些“滚烫”的留言,都来自于崇明网友。

前不久,“上海崇明”短视频平台发布了一条南门港码头的短视频,10余万次播放、1000多次点赞、200多条评论……这条不到30秒的视频缘何会激起那么多人的共情?因为这座码头,“停靠”着崇明人道不完的回忆和乡愁。

在距今已有近300年历史的清雍正《崇明县志》里,我们找到了“南门港”的文字记载。它是因明万历以后崇明县城城门之一的“南门”(崇安门)而得名。崇明临江靠海,舟船轮渡曾是这座小岛连接长江南北支唯一的交通方式,而南门港码头,又因紧邻县城而成为了岛上最具人气的渡口。

清·雍正崇明县志南门港标记

民国年间南门港旧影

解放初期南门港旧影

1924年,崇明永裕轮船公司在南门外海塘建造轮埠(指轮船码头)一座,在南门有“观海楼”大瓦房作候船室,称“大运轮埠”。崇明交通轮船公司在南门外海塘建造轮埠一座,称“南阳轮埠”。1932年,崇明轮船公司与永裕轮船公司合资改建南门码头,称“天运”码头。

1954年南门港观海楼

上世纪70年代南门港码头

时光荏苒,往事依稀。新中国成立后,对于南门港码头,有一群人的印象尤为深刻——市区来崇知青。“来的那天是我妈送我过来的,到了码头,我妈就回市区了,我当时眼泪一下子就下来,那种心情和场景,我这辈子都不会忘记……”这是童宝兴的记忆,他今年70岁,1969年3月7日,17岁的他在母亲的陪同下,搭乘轮渡从上海十六铺码头来到崇明南门港。童宝兴说,那天的船坐了4个多小时,但他觉得航行的时间一点也不长,他希望时间能慢一点再慢一点。就在轮船靠上码头的那一刻,陌生感、孤独感涌上心头。从此,那天在南门港码头和母亲挥手告别的场景,就像是一张胶片深深地印刻在了童宝兴的记忆里。时至今日,闲来无事之时,他就会拿出几本收藏着不同年代船票的收藏册,从小小的票据里,回忆自己的青春故事。

童宝兴在一张船票后面写道“1969年4月25日,我第一次回到市区见到亲人很激动。”

1988年南门到浏河的船票

上世纪80年代南门到吴淞的船票

那个年代,每逢春节等假日,农场知青们涌入南门港购票、乘船的情景,可谓壮观。大排长龙、一票难求的情况在当时是常态,这种情况直到双体客轮的出现,才得以缓解。1970年9月27日,申崇航线第一艘双体客轮“前哨”8号(沪航8号前身)首航南门成功。该客轮载客量大、抗风力强,投入航运后,为申崇客运航线带来大转折。

1970年第一艘双体客轮沪航8号

上世纪80年代,南门至吴淞、南门至浏河的水路客运航线开通。随着航线的不断扩容,除了迷雾、大风等停航日,南门港码头总是旅客熙攘、人头攒动。

上世纪80年代南门港码头售票处

“为了买一张船票,从公交车上下来得百米飞奔冲向售票处。”“以前船舱里总有一股五香豆腐和茶叶蛋的味道。”“以前船上还有电影放映室和卡拉ok,真的是热闹。”“上学的时候,从南门到吴淞,船票还分一等舱、二等舱、三等舱,还有散席,记得散票是3块。”“那时候南门港码头边上还有一个大钟楼,也是南门的标志性建筑啊。”……这些采访片段,来自不同年龄段的受访者,对于南门航线、码头,大家都有着各自不同的回忆,纵然过去多年,如今想起依然清晰。

1995年晨光号客轮试靠南门港码头

2002年南门港码头候船室

2002年南门港码头售票处

2009年10月31日,长江隧桥建成通车,崇明岛从此与市区陆路相连,也结束了崇明人出行只能靠轮渡的历史。从轮渡到隧桥,未来崇明还将接入上海的轨交线,进入全国的高铁网。

现南门港码头航拍

现南门港码头候船室

停靠在码头的客轮

从前车马慢、路途远,如今家乡崇明的交通正越来越便捷。曾经熙攘的码头,停留在了大多数人的回忆里。

你有多久没坐船了?

你还有哪些关于

南门港码头的故事愿意和我们分享,

小编在评论区等你。‍

记者:顾欢欢

编辑:李琳

责编:李琳、陆海华

标签:

广告

X 关闭

广告

X 关闭